https://www.facebook.com/manlivesinoffshore/posts/221274782866780
台語裡有一句很傳神的話,叫做「新-ri-gia-拍-sein」(請原諒我的破台語……)。
就我的理解,這句話的意涵在於:「天生擅長做生意,是不可多得的才能」。也因此,才會有「擅長做生意的兒子很難生出來」的感嘆。
(啊至於為什麼不是擅長做生意的女兒吼…這邊就先不探討了…反正你我都知道古代人沒什麼兩性平權概念…別說古代人,就連此刻,很多縣市首長也不是很健全…)
所以做生意究竟需要什麼才能?怎樣的天賦適合做生意?
就我的理解,與其說是肉眼可見的才能,不如說是在很多細微方面的反應,而且,這些反應很多跟學校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
因此具有經商才能的人,除非是「家學淵源」 -- 從小看著家人做生意長大 – 不然幾乎都是在社會上摸滾打爬後獲得的歷練
學校教育 – 特別是浸淫在儒家思想體系的人文相關內容 -- 大部分都在談一些「知所進退」啊、「飲水思源」啊,或是鼓吹「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
但這首先就與社會現實不合。
我們從小唸了一堆聖賢書,出社會後碰到最大的難題卻是付房租;從小讀了太多「視錢財如糞土」,長大後才發現還不到25號已經要吃土
其次,儒家教育體系太重視精神論而忽視方法論,甚至具體實作內容隻字不提,也跟現代社會的運作模式脫節
以上述內容再延伸:學校教了詩詞歌賦的各種美好,但是卻沒有教「如何第一次完成一首7言絕句就上手」,更不用提「讓文字創作成為一門好生意」的相關訓練
這讓對文字感興趣的孩子們,即便長大之後試圖進入相關領域,也只能瞎子摸象;
而教學者很難傳授相關內容也是先天的原罪,畢竟這些老師們真實的社會歷練很可能還不如一個半工半讀的夜校生
我在美國唸研究所的時候,因為唸的是職業導向(professional)而非學術導向(academic)的學位,因此不只是教學內容非常「務實」,連教授的背景都具有實務考量
其中一位主要教授(整個學位大概有1/4是他賞賜的學分),不但就有在業界數十年的相關經驗,甚至還自己創業過,因此在議題討論的時候,可以給出非常「接地氣」的經驗
授課內容也非常的著重在具體執行面,甚至是應用程式如何操作都在上課時間手把手的教
剛開始上課,坦白說還有點不太習慣,心裏想:我遠渡重洋來美國學這些類似Office軟體怎麼操作的嗎?
但當真的被放下去企業實習,或是開始接一些專案的時候,才發現工作上有確實有超過一半的時間,是在處理這些「技術性問題」(technical issues),也才體會到:還好當時老師有教得夠細
而你以為這只是高等教育的差異嗎?不不不,美國小學生可是3年紀就開始練習做投影片、上台”sell”自己的想法了!
對於美國人的思維來說,如果你連自己腦中的構想都沒辦法清晰且具體的在他人面前展演出來,就更不用提把它變成一個可行的商業模式,並且還成為一門真正的生意了
反觀台灣,我們的教育內容是把孩子們往距離商業本質最遠的對角推,在經過12年、並且可能是孩子們可塑性最高的成長期,給予他們大量的「反商業」思維教育
然後這樣反了12年以後,又忽然對某些考試考得還不錯的孩子們冠上「商學院」的頭銜,然後讓過半數並沒有從商經驗、但學理知識豐富的教授們教導「什麼是商業本質」
無怪乎台灣的商學院畢業的學生會呈現一種有點微妙的狀態,雖然比某些科系的學生活潑、但是又不是真的足夠理解商業內涵或具備商人特質,跟美國MBA學生幾乎個個都十足創業家性格比起來,台灣的商學院畢業生更像是一個「看上去還不錯」的僱員
所以,別再埋怨「生意子難生」了,其實是我們的教育體系,根本沒有想生出「創業小子」啊!
#想想如果整班都是馬斯克貝佐斯賈伯斯之類的學生坐在教室台灣的老師會有多崩潰
#所以不如就全部把你們教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順民比較方便
#圖為在Apple全球總部的AppleStore購物完後喝杯咖啡